通關無期 唯望電商靠BUD Fund

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曾經說過,上任後的首要工作是與內地通關,1 然而,與大陸通關實在遙遙無期。現在對應COVID-19(新型冠狀病毒病,又稱新冠肺炎)仍堅持「清零」的國家或地區寥寥可數,連地球上唯一長期「清零」的北韓都告失守,每天都有以十萬計的人出現病徵。科學界以至國際社會領袖都認為,人類最終必需與COVID-19「共存」。2

清零和共存的矛盾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

香港的處境其實十分兩難,一方面明白到世界基本上已經與病毒共存,而本身又經歷過第五波疫情,估計超過400萬港人曾受感染,某程度上已有群體免疫,甚具條件跟隨國際主流;但另一方面,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,又必需跟隨中央政府政策,堅持「動態清零」3。「清零」和「共存」是完全對立,不能共存的,只能二選其一,這正逼使香港在公共衛生政策上(其實又反映了背後的政治及經濟)進行一場豪賭。先不論其他代價,選擇清零並與內地通關,就不能與國際通關;反之亦然。政治上,香港當然不能違背中央政府的旨意,但經濟上又很難與國際完全脫軌,所以即使到今天第五波疫情已過,特區政府只能放寬本地的社交距離措施,讓本地經濟透透氣;對於內外通關這個高度敏感的議題,只能使用「拖」字訣。

通關無期 唯靠電商

面對選擇「內地」和「世界」這個大難題下,香港連議論的空間都沒有,除非中國政府宣佈放棄「清零」,否則香港唯有不選擇,內地和國際都不通。然而人流不通,物流就絕對可通,故此電子商貿在這兩年疫情期間發展迅速,有分析指COVID-19令電子商貿行快了十年。4。由2004年自由行起,到2019年反修例社會事件為止,香港經濟受惠於內地人流長達15年,之後因封關而冰封,昔日的模式,即香港品牌在內地進行市場推廣,然後吸引內地人來港消費,已經不復在,甚至「壽終正寢」;今日以至未來較可行的是:香港品牌在內地直接行銷,由發展品牌、市場推廣以至銷售,都在內地網上平台進行。這種新模式大幅減少對人流依賴,只要處理好物流及金流便可成事。

BUD專項基金 助港商發展品牌

無論在內地或者其他新興市場(例如東南亞)發展品牌、進行市場推廣及電子商貿,港商都可為相關措施申請BUD專項基金,政府資助為開支的50% (此為1:1配對基金),每宗申請的發放上限為100萬港元,而每間企業累積的資助上限為600萬港元。正當很多以自由行為客戶的藥房接連關門時,同時已有許多香港品牌藥廠積極發展電商,直接將產品透過合法渠道在內地網上行銷。香港人勝在靈活變通,不會望天打掛,與其緬懷昔日光輝,不如與時並進,利用新渠道拼出新天地。BizMagnet BUD顧問 專門協助香港企業申請BUD專項基金下的內地計劃自貿協定及投資協定計劃 (即除內地以外的自貿及投資經濟體,詳細可參看BUD國家)。

  1. 頭條日報: https://hd.stheadline.com/news/realtime/hk/2334832/
  2. 世界衛生組織,「我们将与新冠病毒共存」https://news.un.org/zh/story/2022/01/1098142
  3. 《 人民日報 》, 「堅持“動態清零”是其和內地通關的必要條件」http://cpc.people.com.cn/BIG5/n1/2022/0421/c64387-32404483.html
  4. McKinsey, “it might be the ten years forward we just jumped in 90 days’ time” https://www.mckinsey.com/business-functions/strategy-and-corporate-finance/our-insights/five-fifty-the-quickening
Related Post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.